
吴忠市医保局工作人员到居民家中走访。

辖区居民到惠农区乡镇卫生院买药并咨询医保报销情况。

居民在中卫市沙坡头区文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。

居民在辖区乡镇卫生院看病就医。
2006年,宁夏在全国率先推行药品“三统一”政策(统一招标、统一价格、统一配送),以“破局者”姿态规范药品流通、减轻群众用药负担,成为深化医改的标志性举措。近20年来,这一政策紧跟医改步伐持续迭代,从省级单一政策逐步融入国家集采常态化、“三医联动”整合化的改革大格局,让“取药远、药价高、药品少”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。
基层患者“用药可及”
在宁夏各地,不同群体的用药经历,共同印证着药改政策的民生温度。从慢性病患者的“奔波减负”,到低收入家庭的“药费松绑”,再到农村居民的“家门口取药”,政策实效体现在每一个具体场景中。
吴忠市利通区金星花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,高血压患者马彦德算了一笔账:以前每月买“硝苯地平”近80元,还得专门去市级医院排队,最远一次跑30公里到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,断药是常事。如今步行几分钟就能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,每月自付不到20元,医生可一次性开3个月的药量,家人还能代取。
除了药价和距离的变化,社区延伸服务更让马彦德觉得踏实:“医生护士都认识我,会定期打电话提醒我测血压、复查;社区有免费血压测量点,随时能去测量;药师还会耐心讲怎么吃药效果好、副作用小。”如今,像马彦德这样的慢性病患者,在利通区已能常态化享受“便捷取药+健康管理”的双重保障。
石嘴山市惠农区李秀琴的母亲患糖尿病,以前每月药费约500元,占家庭支出的三分之一。政策落地后,经降价和医保报销,自付仅100元左右。医保药品种类增加,“智慧医保”实现床旁结算、指尖结算,大大方便了群众就医。
让李秀琴更满意的是政策的贴心度:“医保报销的药品种类越来越多,新药、特效药逐年进医保,大病、慢特病患者负担轻了不少。而且报销特别方便,石嘴山市推出‘智慧医保’后,床旁结算、指尖结算在手机上就能办,不用再来回跑腿。”
在海原县关庄乡窑儿村,过去买药需往返县城三四个小时。如今,随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强化,这样的困境已成为历史。“现在止咳糖浆、降压药、降糖药这些常用药,村卫生室基本都有。没有的药,村医田彦荣登记后一两天就能从乡卫生院调过来。”赵英成指着焕然一新的村卫生室说,更难得的是老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,“村里老人张淑梅,以前总嫌去县城检查麻烦,血压高也不按时吃药。现在她隔三岔五就去村卫生室量血压,药没了随时补,规律多了。”从“被动扛病”到“主动管理”,“小病不出村、用药有保障”的政策,正稳稳守护着乡村老人的健康晚年。
在银川市兴庆区文化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,625种药品的储备清单,成了辖区居民用药不愁的底气。“中成药182种、西药168种、草药275种,其中,国家集采药品33种、省际联盟药品105种、国家谈判药品6种就在这个目录中。”该中心主任万婷介绍,为满足居民需求,中心每年会新增或者调换5—10种药品,针对老年人和慢特病患者,还能开具2—3个月的长处方。
万婷告诉记者:“中心每周报1—2次药品采购计划,一般1—3天就能配送到位;节假日前或遇特殊天气,会提前报计划并增加采购量;要是遇到厂家短期断货,就临时更换其他厂家的同类药品。5年前,中成药和西药加起来只有200种,草药200种,现在,各类药品增加了200余种,药价还会根据上级部门的调价通知及时进行下调,就是为了让居民‘用得上、用得起’。”
记者从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获悉,截至目前,全区14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3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,已建立联动用药目录动态优化制度;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平均配备355个品种、433个品规药品,较调整前分别增加28个品种、32个品规,增幅达9.11%、8.4%;乡镇卫生院与县级医院药品品规重合度平均为85%,村卫生室与乡镇卫生院药品品规重合度平均为90%。同时,自治区医疗机构处方审核流转平台已接入公立医疗机构18家、基层医疗机构342家、互联网医院70家、处方共享药店61家,累计审核处方4100万余张,日均审核3.9万余张,厚实的数据,印证了基层用药保障的“提质”。
从“破局起步”到“提质升级”
2006年,宁夏推行的药品“三统一”政策,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搭建起“统一招标、统一价格、统一配送”的框架。当时由卫生健康部门遴选11家配送企业,负责全区药品统一配送,既避免了集中采购初期的市场混乱,也为药品供应稳定打下基础。这一省级层面的创新实践,成为我区深化医改的“第一块拼图”,有效缓解了当时药品流通环节混乱、药价虚高的问题。
随着国家医改向纵深推进,宁夏药改主动对接国家政策,融入更大改革格局。2020年起,为符合市场公平竞争要求,宁夏对“三统一”政策进行优化:配送环节全面放开,具备药监部门批准资质的企业均可参与;“统一招标”升级为“阳光挂网”,所有经药监批准的药品均可在集中采购平台挂网,医疗机构根据临床需求自主选择。这一调整,让采购模式更灵活,也让市场活力得到释放。2024年,全区医疗机构线上药品采购总金额超43亿元,涉及7659个药品品规。
国家组织药品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政策落地后,宁夏更是以“超额完成目标”的力度,推动政策红利直达群众。截至目前,已落地执行804个品种药品、41类医用耗材集采中选结果,超额完成“十四五”规划目标。其中,10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435个品种、5批7类国家组织医用耗材集采中选结果全部落地,同时积极参与广东、河南、江西等省份牵头的省际联盟集采,执行369个品种药品、34类医用耗材中选结果,让“以量换价”的效应充分释放。
为确保集采政策不打折扣,宁夏还建立了“三量管控”机制:报量环节,实行市级初审、省级复审,对报量与实际采购量差异大的医疗机构,要求提交一把手签字的说明,确保数据真实;供量环节,用三方合同、信用评价约束企业,定期公示配送率、覆盖率等指标,督促企业保障供应;用量环节,依托宁夏医药采购平台实时监测任务进度,通过红、黄“信封”提醒医疗机构优先采购低价中选药品。
“四率提升”则成为集采增效的“组合拳”:通过出台10余项配套政策,提升集采中选产品使用率;通过“国家+省际联盟”双轨参与,扩大集采品种覆盖率;通过将挂网频率从每季度1次压缩至每月1次,15个工作日内完成全流程,提升药耗挂网效率。
药品价格治理的精细化,更是让药价水分不断挤出。宁夏通过三条路径规范价格:一是“规范数据筑根基”,对标全国标准统一药品数据字段,按最小制剂单位挂网,破解数据“孤岛”;二是“跨省比价拉标杆”,梳理“四同”(同通用名、同剂型、同规格、同厂牌)药品,督促价格回归合理区间,以国家集中带量采购中选价的1.5倍为锚点调整非供应我区中选药品价格,避免省际价格歧视;三是“清单治理拔钉子”,聚焦国家推送的存疑数据,分批治理异常高价、包装倒挂、仿制药高于原研药等问题,让药价更透明。
2025年9月印发、11月1日执行的《宁夏回族自治区药品挂网实施细则(试行)》,被称为“史上最严格挂网规则”,进一步拧紧价格安全阀:企业在全国任一省份降价后,需30日内同步下调宁夏挂网价,未及时调整者可予暂停挂网;化学药、生物药、中成药按质量层次设置价格梯度,过评药价格不超参比制剂70%,未过评药不超60%,价差超合理范围的标注红黄预警,甚至暂停挂网。
政策迭代的背后,是群众负担的持续减轻。近5年来,更多救命救急的新药、好药通过带量采购、国家谈判降了价进了医保,累计为患者减负超19亿元。药品目录从“十三五”末的2800种增加到3159种,让广大患者不再“望药兴叹”。
5年时间,宁夏把“强赋能”抓得更有力。将1种民族药、892种中药饮片、53种医院制剂纳入医保支付,累计28.63万人享受到制剂报销,基金支付2.89亿元,让传统医药更好守护百姓健康。国谈药品通过“双通道”报销14.26亿元,345.46万人次受益。率先在全区实行“年预付、日结算”,医保与医院即时结算,基金拨付从原来的20多天缩短到次日到账。药品、医用耗材集采结余留用政策惠及400多家医院,总金额达1.8亿元。6次次调整医疗服务价格,涉及1万多项,增量超过5.6亿元。开展6批次医疗服务价格专项治理,每年为患者减负1.68亿元。
从降价到提质,从保供应到优服务,宁夏药改正以全链条升级,让群众的健康获得感越来越强。
谋划新蓝图破解“供需错配”
尽管宁夏药改已取得显著成效,但在政策覆盖范围、供需精准匹配、企业协同适应等方面,仍存在可以优化的空间。部分特殊病、罕见病用药的保障力度需进一步加大,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配备与群众需求的契合度有待提升,企业在新挂网规则下的适应周期需更多引导,这些“供需错配”问题,成为下一步医改工作的重点突破方向。
自治区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未来将努力推动医改向更精准、更普惠方向迈进。一是扩大药品覆盖范围,重点关注特殊病、罕见病用药,推动更多救命救急的新药、特效药纳入医保目录和集采范围,同时优化民族药、中药饮片、医院制剂的医保支付政策,让小众需求也能得到保障;二是提升供需匹配精度,依托紧密医联体进一步优化基层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,根据不同地区老年人口占比、慢性病发病率等数据,定制化配备药品,比如在老龄化程度高的社区增加慢性病用药储备,在偏远山村补充常见病、急救药,同时加快可移动医保结算终端机等设备的配备,推动送药上门服务向基层延伸;三是强化企业协同引导,通过政策解读会、线上培训等方式,帮助药品生产、配送企业快速适应新挂网规则,尤其是价格联动、红黄标预警等条款,同时完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,对供应稳定、价格合规的企业给予激励,对供应不到位、价格违规的企业加强约束,构建“企业合规经营、群众放心用药”的良性生态。
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则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、完善短缺药品监测预警。
“我们修订了《宁夏回族自治区医疗机构管理办法》,明确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的责任。”自治区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,结合临床药品使用需求,修改完善宁夏回族自治区医疗机构药品目录(常用和临用)。充分发挥药事质控中心、抗菌药物监测中心、短缺药品监测中心三大药品监测中心作用,加大对药品供应使用的监测。同时,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监测。
持续推进药品下沉,统一基层药品目录,扩大了基层用药品种,积极推进药学门诊、便民门诊增设和医师、药品、服务下沉。强化短缺药品调配,在全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设置急(抢)救等重点药品库存警戒线、建立缺药登记制度。建立自治区、地市、县区短缺药品分级分类处置机制和协调联动机制、预警处置机制,将短缺药品直报系统扩大到全区560家公立医疗机构。
“我们还做好临床使用安全管理。对133家医疗机构开展了药事管理督查和风险分级评估,建立了分级分类质控管理机制。各医疗机构建立了季节性用药动态储备机制,加强对临床急救和儿童用药储备监测。”自治区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说。(记者 智 慧 张 涛 周 昕 文/图)